买琴买鼓,就找魔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冥燚

[交流感想] 关于音乐的学习和制作,这些年的一些经验写成了系列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10 11:5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吉他中国微信公众号
冥燚 发表于 2020-4-9 21:20
。。不知道就去了解啊。。。

了解是需要成本的。另外也没学过读心术啊。
 楼主| 发表于 2020-4-10 21:5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吉他中国抖音
本帖最后由 冥燚 于 2020-4-11 11:52 编辑
frankfan126 发表于 2020-4-6 11:49
问题是经常在论坛贴吧看到类似吐槽。
问题来了,找老师面对面教学可是事先不知道水平如何咋办?或者确实 ...

还有,啥叫“不想好好教想钓鱼?”

有啥鱼可钓的?老师的职责不就是教好学生?如果教的不好,学生学几节课就走了,学费也赚不到了,口碑也差了,能钓到啥?

我的学生有些跟着我学了好几年,学完一期又交一期的钱,我就是靠本事吃饭而已,没怎么打广告也没怎么包装。
 楼主| 发表于 2020-4-10 21:59:23 | 显示全部楼层
GC视频号
本帖最后由 冥燚 于 2020-4-11 12:08 编辑
frankfan126 发表于 2020-4-10 11:55
了解是需要成本的。另外也没学过读心术啊。

。。。能有多大成本?。。。你买个东西不也是货比三家,看了又看,了解背景,反复斟酌,怎么到找老师这儿就嫌麻烦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4-11 11: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买琴买鼓,就找魔菇
本帖最后由 冥燚 于 2020-4-11 12:12 编辑
frankfan126 发表于 2020-4-6 11:49
问题是经常在论坛贴吧看到类似吐槽。
问题来了,找老师面对面教学可是事先不知道水平如何咋办?或者确实 ...

打个不太好听的比喻,这就好比你担心出门会被车撞到然后就不出门了?

而且,如果你遇到一个像我这样的老师,有类似我的这样的业界经历来证明其口碑,有类似我这样水平的原创作品来证明其音乐创作能力,有类似我这样的演奏视频放在那儿来证明其演奏水平,有类似我这样的原创教学文章来证明其教学水平的话,你遇到这样的人而他恰好是一个“不想好好教想钓鱼的混子”的可能性,要比你遇到交通事故的几率要低得多
 楼主| 发表于 2020-9-9 14: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7 15: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音箱耳机的本质是还原而不是美化(第一部分)

文:刘陆伟(音乐制作人、唱作人、录音混音师、吉他手、释魂乐队主创)

事先声明,本文不是学术论文,所以较少使用专业术语,尽量用便于大家理解的词语。另外本文所说的音箱指的是重放音乐用的音箱,不包括电吉他音箱之类的,那属于用途完全不同的另一类音箱。

音箱耳机作为声音重放设备,一开始本来没有“民用”和“监听”的区别,只有“指标更好(更贵)”和“指标较差(便宜)”的区别。同样级别的音箱耳机,如果非要分出哪个是“民用”的,哪个是“监听”的,那也不应该是主要通过声音来选择,而是应该根据应用场景,在其他附加功能方面去选择。说到音质,所有音箱耳机其实应该都是朝着同一个大方向努力,那就是:频响范围更宽、频响曲线更平直、时域响应更准确更迅速、动态范围更大、失真更小、声像定位更准确等等,用一个词简单概况就是:高保真。当然,这也是Hi-Fi这个词的本意。

然而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将两者割裂开,向大众灌输“监听音箱耳机声音直白、清淡、干冷,只适合专业人士工作使用,不适合欣赏音乐,只有民用音箱耳机才适合欣赏音乐”的谬误观点,遗毒甚广。对于音箱耳机一个最大的误区就是以为它们的主要作用是美化声音,其实只需举个例子,稍加思考,我们就很容易意识到其谬误之处。假设有一段音乐,本身由于录音混音的原因导致高频过多,你用了一个高频较少的音箱耳机去听,或许那段音乐的缺陷会稍稍得到缓解,显得不那么突出了,但难道您买这音箱耳机就只听这一段音乐么?每段音乐都是不一样的,肯定还有更多的音乐,它本身的高频是正好,或者偏少的,那么你用这个高频较少的音箱耳机去听,岂不是就问题更严重了?声音更失衡了?按照那种理论,岂不是每听一张不同的专辑,都得换对不同声染的音箱耳机去“美化”?

我通过和持这类观点人士的交流,发现了他们之所以抱有这种错误观点或者很容易被这种谬论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对唱片制作的过程,对音乐制作的理念、设备、方式方法等知之甚少。

真正美化声音的是重放之前的环节,也就是从演奏、演唱、到录音、混音、母带处理等音乐制作环节,在这些环节有无数个专业的技术手段和设备来美化声音,要比在音箱耳机环节再去美化声音要更有效率千万倍,更有针对性千万倍。

不同的音乐风格、不同的音乐人、不同的专辑、不同的曲目、一首曲目里的不同声部,它的音乐内容和频率分布等等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它是实时动态变化着的,你又如何只靠一款重放设备的笼统的声染,去对做出有意义的美化呢?

至于一个音乐该被美化成什么样,其中的每个声部、每个音符该美化成什么样,某个声部的音色该多“干”或者多“湿”,该多“冷”或者多“暖”,该多“清淡”或者多“重口”,该加什么效果,加多少效果,效果的诸多具体参数该如何设置……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唱片制作的过程中就已经做好了的。

凡是对自己的作品负责任的音乐人、制作人、录音混音师,都会追求更好的演唱演奏技巧,更好的乐器和效果器,更好的录音棚或声学空间,更好的录音设备和技术,更好的混音设备和技术。绝大多数正式发行的专辑,都是音乐人和制作团队在当时的经费水平、制作水平和审美水平下所能做到的最好,他们已经用了他们能用的所有手段,从各个角度和细节美化了这些声音,达到最接近他们的艺术理念的程度之后,才会发行出来。

比如想要一个人声的音色多“暖”,首先是作曲在调式和定调等方面的安排考虑,然后是歌者本身的嗓音特征和演唱方式技巧,然后用什么样声染的话筒和话放去录音,后期混音用什么声染的效果器去处理,均衡该怎么调,压缩该怎么加,混响该怎么加,要不要过summing加模拟设备声染等等,经过创作者、音乐人、制作人、录音混音师等专业人士一系列的美化、修饰,最终达到他们认为最合适的那个“暖”的状态。

把单独一个声部的音色调到满意了,当有其它声部加进来之后,会对这个声部造成掩蔽,听上去就不一样了,没有单独听的时候那么令人满意了,于是它们的音色又都需要再做调整。任何一首有多个声部的音乐,都要考虑它们之间的互相掩蔽和互相影响,既要考虑个体又要考虑整体。而且随着歌曲进行的不同段落,声部的疏密在不断变化,相应的调整处理也要不断随之变化,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精细的过程。

再比如混响。一首歌里不同的声部要加的混响的量不都是一样的。有些声部通常要加很大的混响,而有些声部(如贝斯和底鼓)通常是不加混响的,否则会让整个低频变浑浊、拖沓。甚至有时候一首歌里不同声部要加的混响类型也是不一样的。而且音乐制作中所用的专业混响效果器,有非常多的调节参数,比如reverb time,reverb type,reverb width,early reflection,predelay,decay,damp,diffuse,hi cut,lo cut,crossover等等,非常复杂。

而且一个高品质的、声音真实自然、可调节性强的混响效果器,无论是硬件的还是软件的,都非常贵,随随便便就抵得上高档音箱或耳机的价格。而那些民用重放设备、音乐播放器、音乐播放平台提供的效果器,基本上都是成本非常廉价,品质非常低的,会严重劣化音质。

再比如说声像定位。以双声道立体声重放系统为例,当你按照立体声重放系统的规范要求摆好音箱,坐在最佳听音位后,声场的总宽度就已经定死了,就是从左音箱到右音箱这个宽度,正常情况下声音不会比这个宽度更宽,所以某些发烧友脑放出来的“更宽的声场”其实只存在于他自己的想象当中。但是当声音中有了反相信号,会破坏正常的相位和声像定位,会让听音者主观感觉声音的位置好像飘到音箱的宽度之外了,某些民用设备、音乐播放器和音乐播放平台就会提供类似的功能,起个玄妙唬人的名字,“3D立体环绕水下天上太空宇宙音效”之类的玩意,其实就是在相位上动动手脚而已,原理其实非常简单,录音混音师如果想要玩这个,分分钟就能玩,但这是以牺牲正常的声像定位、清晰度、层次感、纵深感等为代价的,这种相位上的异常是所有具备专业知识和素养的录音混音师要尽量避免的。

像古典乐这种现场一次性录音合成的方式录制的音乐,每个声部,每个乐手的位置该在哪儿,一是看他现场真实的位置在哪儿,二是录音师在架设立体声制式拾音话筒的时候,通过拾音制式的选择,角度、距离等的选择,就决定好了重放的时候乐队的宽度如何,声部在横向上展开的疏密度如何。如果需要给某个声部架设单独的点话筒,也可以通过拾音制式的选择和调整,来让它的声像窄一些或者宽一些。至于一个声部的纵深感,也就是距离听音者多远多近,主要是由它的直达声和早期反射、混响等的比例决定的。

现代音乐绝大多数是在强吸声的录音棚里,通过分轨分期方式、后期混音合成的方式录制的。这种方式下每个声部的在声场中的声像定位,从横向上讲,完全是通过Pan来决定的,纵深上的位置是通过音量比例、人工混响效果器的添加的量、音色均衡上亮或暗的处理等手段综合决定的,也就是说,完全是由混音师控制的。

当一个音乐已经制作完成,将所有声部和所有美化、修饰、处理后的结果合并成一个双声道立体声的音频文件之后,到了重放环节,就根本无法再对其做出什么有效率的、有针对性的美化。退一万步说,如果您真的对某首歌某个地方的音色和处理不满意,那抱歉,除非你能拿到原始的分轨音频素材去重新混音制作之外,没有任何办法。这根本就不是通过买一对儿有如何声染的音箱耳机就能解决的问题。同理,某些民用设备、音乐播放器和音乐播放平台提供的各种低质量效果器,起各种玄妙酷炫、看似唬人、实则业余的名字,添加这音效那音效的,除了糟蹋音乐人和音乐制作者们的心血,把好好的音乐成品破坏得面目全非之外,没任何积极作用。

所以,音箱耳机作为重放设备,从本质上来说就不应该承担任何对音乐进行美化的义务。

所以,音箱耳机应该看的是它的技术指标够不够高,能不能完整地、平衡地、忠实地还原音乐本来的面貌。

所以,听众应该要做的,是用尽可能在品质上接近音乐人、录音混音师在制作音乐时所用的专业监听音箱的重放设备,来听到这音乐本来应该呈现的面貌。

所以,当您从之前用的比较差的音箱,升级到了更好的音箱,听到了更完整的频段、更平衡的比例、更丰富的层次、更清晰的细节、更紧凑的音头、更结实的低频、更立体的空间感、更准确的声部定位等等,觉得同一段音乐听上去比以前更动听了、更震撼了、更感人了,精神享受更深刻了,这一切并不是因为它美化了这段音乐,只是因为它更接近这段音乐本来的样子了,而您之前一直没机会感知到那些内容,错过了那些本就存在的音乐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20-12-4 18: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冥燚 于 2020-12-4 18:13 编辑

刘陆伟“释乐系列音乐学习类文章”之

《论选购吉他的常见误区》

文:刘陆伟(唱作人、音乐制作人、吉他手、录音混音师、释魂乐队主创)

很多人都说不知道买什么琴什么设备好,在网上到处提问,却很难有靠谱的结果,因为真正懂行的人有几个会没事干整天在网上答疑呢?而那些热衷于回复的人,大部分可能自己也不怎么懂,很多设备他没用过,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热心”给你回答了,但其实更多的是种干扰和误导。

很多问题不是简单的“甲好还是乙好”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就算为你解答的人是个经验很丰富的人,也得在充分了解到你的个性需求之后,才有可能做出真正合适的推荐。但是很多提问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有很多需要注意和了解的方面、例如设备的参数、性能、优劣点、适用范围和场合等等他并不知道。想要得到靠谱的推荐,除了找对真正懂行的人,你也要尽可能先列举清楚自己的需求、预算等,否则只是简单扔一句“我是新手、买啥琴好”,负责任的人是根本没法给你推荐的,而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简单给你回复个具体型号,十有八九不靠谱……

有些人看重的只是“我的偶像就用这个”、“我就喜欢这个颜色”、“我就喜欢这个外形” ,其他更重要的、更影响实际使用的方面一概不考虑,那我觉得你根本没必要来问别人的建议,你喜欢什么就买什么好了。

最常见的误区之一是只看牌子,问的全是“这个牌子怎么样“之类的问题,也会有很多人回复“某个牌子只适合某风格”之类的。首先,现在几乎每个大品牌,都有很多系列,很多型号,少则十几种,多则几百种,每种都不一样,他们也想尽可能多覆盖不同的消费群体。现在已经不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了,每个大品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产品线都已经相对比较全面了,如果谁还停留在一个笼统的观念里认为“某个大品牌的琴都只能玩某一种风格”,显然是有问题的。(当然不排除有个别牌子的产品线比较单一,风格比较单一,这种往往是小品牌或者新品牌)。其次,几乎所有大品牌的中档、低档琴都是在其他国家找的代工厂生产,你看到的某几个大品牌的中低档琴,其实很可能都是在韩国或印尼、中国的同一家代工厂生产的。电吉他的品质和价格,第一影响因素是产地。美日欧在第一梯队,韩国墨西哥次之,印尼中国更次之,大体如此。确定了档次,再看具体配置,拾音器、金属件、木材、构造、品数、有效弦长、琴颈规格、电路设计等等所有配置的细节。

还有一些人买电吉他要求必须是出厂配置,不能有改动,升级,否则一概不考虑。这主要是由于不懂行而产生的一种保守盲目的心理。他们似乎认为琴厂的工人都是神奇的魔法师,给出厂的吉他施了魔法,只要你“动了”哪怕是一个焊点,也会“破坏”了咒语,让魔法失效,呵呵。首先,电吉他并不是多高精尖的科技设备,原理和构造其实很简单,几块木头加上些金属配件和最简单的电磁转换部件,电路简单到甚至可以说是原始、简陋。电脑比电吉他复杂一万倍,依然有无数人根据自己需求搭配部件、组装电脑,只要你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并且懂一些相关的知识就行了,但是我前面说的这种“改装升级恐惧症”就属于既不清楚自己要什么也不懂的。吉他厂家所做的搭配,也不过是无数种搭配方式中的一种,未必就是最好的,也不一定是最适合你的。实际上原厂搭配不合理的情况比比皆是。很多专业乐手都会对琴改装升级,甚至可以说几乎所有你崇拜的吉他大师都热衷于改装,在他们的签名款诞生之前都有过按照自己的需求改装琴的经历,他们的签名款本质上就是对之前量产常规款的改装。所以,除非你要买的是那种收藏价值远大于实际使用价值的“原年琴”之类的,当做文物古董来买卖的吉他,那么改动确实有可能会影响你买它的意义,否则的话就没有必要盲目排斥升级过的琴。

另外经常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买那么多琴然后又卖?”,简单来讲就是我一直在做吉他的设计、研发。因为我觉得市面上的琴没有哪一款是完美的,总是让我觉得这里或者那里有不足,需要改进和完善。为了设计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电吉他,首先我想研究现有各种款式的优点和缺点,只要某款琴上的某个设计点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会尽可能买来亲自研究一番。我想知道不同的木料、拾音器、琴桥、琴颈规格、琴体形状、油漆等等,它们各自对音色有什么影响,占多大的比重,不同的搭配又有什么样的结果,不同的设计对演奏体验舒适度有什么影响,不同品牌、不同价位甚至不同产地的琴到底相差在哪里,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网络上的大多数评论都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主观臆测、没什么价值,例如一个自己录不出什么好音色的人在网上大谈特谈音色,一个自己没弹过几把琴的人说这个手感好那个手感好,太多都是这样的东西,没任何参考价值。如果只是在琴行里试试琴也是根本不可能了解到什么的,更别提国内绝大多数的琴行根本都不让试琴。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买来亲自用一段时间,进行严格的、详细的AB对比,录音对比,控制好变量,尽可能刨除主观因素。我的每把琴都会进行专业的调节,让琴达到最佳演奏状态和手感,平时也经常保养,卖之前会再次检查。买过我的琴的也基本都是好评。


这十几年来,我曾经先后设计、订做过很多把吉他,在这个过程中也学到很多知识, 我设计的吉他身边有吉他手也用过,也拿去跟他们手里的名牌琴对比过,也都觉得很好,甚至请我帮他设计。当然,随着我了解的越多,越觉得自己要学的还有很多,我多年来的习惯是每天都会上一些国外的相关网站和论坛,了解新的动向,最近又出了什么新的品牌、新的型号,有什么新的功能特点等,看看一些比较有参考价值的评价等。当然最靠谱的还是我亲自使用,亲自对比得出的那些经验。


发表于 2020-12-5 00: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初学者而言,建议还是自学吧,因为看到太多的三脚猫的号称老师的人了,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自学效率会更高。有些名人只是名人,并不是什么明白人,更会误导。乐器就跟人生一样,不是有人全教给你,你就会过得好,最终还是全靠自己悟。
 楼主| 发表于 2020-12-6 18:4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音箱耳机的本质是还原而不是美化(2)

文:刘陆伟(音乐制作人、唱作人、录音混音师、吉他手、释魂乐队主创)

当然,一说“还原”这个词,大家会觉得这没有“美化”这个词听上去那么带劲、高级。比如我们看百度百科对“监听音箱”的解释:监听音箱是没有加过音色渲染(音染)的音箱。这个“加”字很容易让人们误会,因为一般的认知里,但凡是“加”了什么东西,那一定比“不加”要更好、更高级。

但实际上,在音箱的设计制造上,“还原”才是最难达到的,是那个要去为之努力但永远不可能百分百达到的、只能逐渐去靠近的终极目标。

自然界中一切声音——不管是风雨雷电声、人声还是小提琴声,其本质就是物体振动引发的空气振动,话筒和音箱这些东西发明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拾取、记录和重放自然界中的声音,话筒是把这些空气振动转化成电信号,音箱是再把这电信号转化成空气振动,唱片则是中间的储存媒介。

如何让大家能比较直观地理解重放设备的“还原”呢?假设有两个形状体积声学特性完全一致的房间,互相之间完全隔音,一个人在其中一个屋的某个位置做木吉他弹唱,我们拿一个话筒拾取声音,将其转化成电信号,传到我们所在的另一个房间,用某个音箱重放出来(音箱相对于房间的所在位置和那位弹唱老兄的位置一样,我们听音人相对于房间的所在位置也和那个话筒的位置一样),假设拾取和传输环节信号没有任何损失,那么如果这个音箱足够还原,那所有拾取到的声音信息、频率分布和比例、所有动态和音色变化的细节都会再现出来,那我们闭上眼睛,会感觉他仿佛真的就在我们这个房间里,在我们面前弹唱。想要音箱的技术指标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的(尤其是在以前的时代),只有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才能一点点向这个方向逼近。

最早的音箱,大家在年代片里会见到的那种大喇叭,虽然外观很美观很复古,但是各项技术指标都是非常糟糕的,重放频段极窄不说,底噪很大,频响极其不平直,失真也很严重,当然,那时候也没有双声道立体声技术,所有声音都是一个点出来,毫无声像展开、声场宽度等可言。正是人类为了追求更还原、更高保真的声音重放,才有了Hi-Fi这个词。随着电声学等方面的科技不断进步,喇叭、功放、分频器、箱体、DSP等等的设计水平和生产工艺不断改进,音箱能够重放的频段越来越宽、频响曲线越来越平直、底噪更小、动态范围更大、失真更小、瞬态反应更好、转换效率更高。在有了立体声录音和重放技术和相关规范标准之后,音箱的立体声声像定位准确度也成了重要考量标准之一。实际上一直到了差不多六七十年代,“高保真音箱”才在发达国家富裕家庭中产家庭逐渐普及。

古典乐大多属于现场一次性录音合成的方式去录制,但实际上随着录音技术、音频处理技术的发展,各种效果器的出现和进步,人们早已不再仅仅满足于“用一对立体声话筒录下古典乐的现场,不做任何后期处理”这种“原始”的方式了。事实上,这种方式的确也往往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因为虽然西方的交响乐团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声部间的比例比较平衡的状态,但依然没有真正达到完美,尤其是再考虑到现实中很多音乐厅的声学环境也远远谈不上理想的完美,经常会有乐队盖过主奏乐器,主奏乐器、主唱或者某些solo乐器不够突出,清晰度不够,直达声和混响比例不理想的情况。所以当多轨录音技术、效果器音频处理技术刚诞生的时候其,就连崇尚“自然、真实”的古典乐现场录音,也基本上都会使用主话筒和点话筒配合的多轨录音技术,并且后期使用效果器去美化、修饰声音。

而现代音乐绝大多数是在强吸声的录音棚里,通过分轨分期录音、后期混音合成的方式录制的。效果器的使用就更多了。现在我们能听到的音乐,无论是流行、爵士、摇滚、电子,几乎每一轨、每一个声部都是经过很多效果器处理过的。电子合成器出现之后,人类能够制造出自然界中根本不存在的声音并且应用到音乐中了。那么我们如何判断一个自然界中本不存在的声音在重放环节是否足够“还原”?当然就更应该以专业监听音箱为准了。

唱片的制作审美早就不再局限于还原现场了,随着音频技术的发展,音乐人和录音混音师有更多的手段对声音进行美化了,可以做到现场所做不到的完美,可以按照自己的艺术理念去追求完美的声音呈现,音乐制作有了更大的艺术想象空间。

唱片的声音审美早已经超越了现场的声音审美,成为一套独立的审美体系。事实上,对于现代音乐来讲,现场的声音审美是以唱片的声音审美为指导标准的,而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是反过来的。现在绝大多数的音乐现场演出,都是要扩声的,原声乐器、电声乐器、电子乐器这些是都要用到的,原声乐器和电声乐器要用话筒拾取之后再扩声重放出来,电子乐器可以直接走line扩声重放出来,那么这样的一个现场演出,它的声音处理的标准是什么,它们的声部比例的标准是什么,就是以这首歌的录音室唱片版本为标准的。只不过现场演出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没法做到像在棚里做唱片那样细腻、精致、完美罢了。

所以有些发烧友认为“还原”的目标就是还原现场,这也是错误的。实际上,重放设备应该还原的目标是唱片,更严格来讲,是母带。很多发烧友只知道“母带”精度最高、音质最好,市面上也有各种打着“母带”幌子忽悠发烧友的产品,但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母带的含义。母带是经过录音、混音、母带处理等一系列美化之后的,交付唱片生产工厂去大批量复制之前的那个音频文件,它代表了作曲家、音乐人、制作人、录音混音师们对这个音乐作品应该以什么样子呈现的最终定论。

母带就代表着成品,代表着美化的尽头,自此之后的环节只需要还原。如果还有人不同意,那我只好请您再把之前的文字认真看看,再好好理解一下这句话:大千世界的每段音乐成品都是不一样的,而且音乐都是实时动态变化着的,重放环节根本没法对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专辑、不同的歌、不同的段落去做出什么有效率的美化。

回到音箱的话题,音箱的技术指标和还原度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一直在进步,专业大型混音棚、母带棚里所使用的主监听音箱,基本上也是这个星球上指标最高,最先进,最准确,最平衡,最还原,最高保真的音箱。其实前面我假设的那个弹唱的例子,用最顶尖的录音设备和监听音箱,已经可以很接近地实现它了,虽然达不到百分之百,但这世界上本身就没有百分之百的东西。如果说一百年前人类最好的音箱的还原度还不到百分之十,那么现在最好的音箱的还原度相比之下能达到百分之八九十了。我再举另一个例子,历史上有些经典的双声道立体声古典乐录音,后来要出5.1环绕声重制版,其新加的环绕声道(也就是左后、右后声道)里的主要信息就是音乐厅的混响反射声,实现方式要么是用人工混响效果器——这样和当时录音所在的那个音乐厅的真实自然混响肯定是有较大出入的,要么是请交响乐团到那个音乐厅再演奏一遍,用环绕声制式话筒重录一遍,这样做的话混响倒是真实自然了,但就算能把当年的交响乐团和指挥家原班人马请过来,无论是乐器的音色还是演绎肯定都不可能和原版一模一样,那怎么办呢?其实很多这样的唱片是这么做的:用顶级的监听音箱,在音乐厅舞台上播放原来的双声道录音音频当做声源,然后用环绕声制式话筒录下的后方混响作为左后、右后环绕声道的内容,被发烧友津津乐道的环绕声重制版就这么做出来了,而且效果很好。如果不说明的话,那些发烧友根本听不出声源是音箱而不是真人演奏……

发表于 2020-12-7 00: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大佬致敬
 楼主| 发表于 2020-12-9 21: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eagle3d 发表于 2020-12-5 00:15
对于初学者而言,建议还是自学吧,因为看到太多的三脚猫的号称老师的人了,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自学效率会更 ...

你这建议对初学者而言何尝不是一种误导。。。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20: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奖了,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7 21: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释魂乐队刘陆伟演奏CARCASS HEARTWORK 经典旋律死亡金属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f4y1D7Mr

(或者B站搜索刘陆伟)
弹首经典carcass的heartwork,被后世誉为旋死金属的开山之作。这张专辑1993年底发行,是把死金(当然其实他们在这之前的风格被认为是碾核,但这张有了很大的改变)的重快狠和华丽大气的古典风格和声结合最完美的专辑之一,又有着carcass独一无二的阴暗深沉气质。

我大概高一的时候有幸买到这张专辑(那年代这些音乐不是你想不想听、有没有欣赏的能力的问题,而是有没有渠道买得到的问题),特别喜欢,而且后来自己会弹了之后更能体验到其中妙处,就更喜欢,尤其喜欢bill steer的riff编写和弹琴手法。

我这把琴是自己设计的,定做出来之后只拍过一个纯吉他演奏视频(metallica的),感觉有点亏待它了。这条tune品牌的日产透明背带,自从16年拍完《更大的天空》mv后就再没用过,也是有点可惜。

carcass是standard b定弦,我这把琴是drop b定弦,再加上网上的谱子看了下发现有些地方扒得也不对,所以大部分还是靠自己扒的。不过和往常一样,个别地方我觉得原曲不够好的地方会按照我的想法做些小改动。就弹了两轨吉他,主音迭轨的三度合声那轨就没办法啦。本来只想扒吉他部分玩玩,一不小心又把贝斯和鼓都给做出来了…对这种音乐而言,没有人声的影响就没那么大,不过几个地方还是显得有点重复过多,做了适当删减。

原曲第二段solo只有两个八拍,一直感觉太短了,情绪没到位,于是自己给后面补了一段速弹,编这段solo感觉24品都不够用了,最后那个一弦24品的三度推弦,生怕把弦推断了。总之,希望大家喜欢。可以搜索释魂乐队关注我的原创作品。

我不是左撇子也不是想要左右手互换开发大脑潜能,只是摄像头调成了镜像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21-1-6 00: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间走一趟

百孔千疮
 楼主| 发表于 2021-1-6 00: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琢磨新歌的间隙,打开手机结果居然看到这样一条消息…真是不敢相信…天知道我高中有段时间多迷COB和Sinergy…尤其是03年去北京中央台录节目那次买到了《Suicide by my side》的黄标CD,成了陪我熬过高中剩余生涯的听得最多的专辑之一,也是迄今为止我最喜欢的新古典速弹风格power metal专辑,没有之一……

当时在新街口音像店买这盘黄标CD,单纯因为上面写着“COB吉他手Alexi Laiho分支乐团”。回定西后,趁家人不在的时候,塞进CD机里,第一首歌出来直接就给我镇住了,吉他编得太牛逼了,整个专辑非常华丽大气犀利紧凑,迸发出汹涌的能量,然而歌词主题大部分都是关于抑郁、抗争、颓废和自杀的。和COB人声是吼的不同,Sinergy人声都是高亢的旋律唱法,但是很有劲儿,听了好久都没听出来主唱居然是女的(因为力金流金乐队有太多乐队男主唱都是这种嗓音)…后来上网查资料才知道有亚洲血统的女主唱Kimberly Goss是Alexi女朋友,而且是Dimmu Borgir的键盘手…大部分词曲是她写的,肃然起敬…根据专辑内页照片上的胡子我认出了贝斯手是nightwish乐队的贝斯手,鼓手是to die for的鼓手,原来是个全明星组合,汇集了芬兰、瑞典的顶尖金属乐手,怪不得音乐这么牛逼。另一个吉他手Roope Latvala在专辑里的表现丝毫不亚于Alexi,两人的轮番solo简直爽爆。后来COB的大胖子吉他手被开除后,Roope不出我意料成了COB的吉他手,也和Alexi一同成为ESP的代言人(其实最早Alexi用的是Jackson,J被fender收购后越来越没落,ESP趁机从J那里挖来了很多代言人,他的签名款也是基于Jackson的RR系列)…

虽然我也喜欢COB,但即使是COB专辑里我认为最好的一张follow the reaper,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也没有这张高。喜欢这张专辑不是因为他吉他有多难多快——虽然他的确够难够快——而是因为实在太好听了。在这之前我从来没喜欢过新古典,从来没喜欢过英格威…因为我从小学小提琴,听英格威发现他的大多数solo都只是把一些巴洛克风格的段子加快速度而已,太多没有音乐美感的无脑飙速…但sinergy这张专辑让我彻底改变了对“新古典电吉他”的看法,这里面没有一段solo是废话,全都特别好听又非常到位地表达了某种音乐情绪,无论是辉煌大气,潇洒畅快还是阴险邪恶,危机四伏…无数次,真的曾有无数次听着cd幻想将来自己有乐队能在舞台上演written in stone这首歌,直到现在听起这首歌我眼前还会浮现出放学路上骑着自行车,听着随身听,天边夕阳西下,远远看着喜欢的姑娘和死狗在一起打情骂俏的那情景……后来终于自己有了电吉他,有点技术之后,也无数次尝试扒这张专辑里的吉他,像passage to the forth world后来就一直是我试琴时候的保留riff之一…

听了这盘cd后我去网吧的时候经常搜sinergy乐队的信息,但就算网上他们的信息还是很少…还误搜到一个什么航空集团的网站…当时词典上搜不到sinergy这个词也不知道是啥意思,后来英语水平提高了才发现是把synergy(协作)一词里的y换成i,变成了sin(罪恶),是个谐音梗…发音没变,但队名可以译为“罪恶集团”?… 后来终于在国内某金属乐杂志上看到了一小段对sinergy乐队的介绍,评语居然是“作品就是普通力量金属,了无新意”…这让我当时非常愤怒,这乐评人耳朵是聋的吗?是必须得出个怪声搞点耍猴噱头或者加点电子嘻哈你才能听出“新意”来吗?我就明白了,很多听音乐的人包括某些乐评人是听不懂音乐本身的,对于纯粹音符意义上的好坏是没有感知力和判断力的,他肯定也不怎么会弹吉他,听不出这些riff和solo在旋律和声节奏方面的独具匠心和天才编配,段落展开歌曲结构上的才华,以及对演奏技巧的挑战等等…当这样一群乐盲和准乐盲把持着音乐圈的话语权的时候,太多好音乐被埋没也就不足为奇了… 扯远了……

最狂飙的专辑同名曲过后,就是Remenbrance最后一首极其简洁的终曲,只有一台钢琴,忧伤的A段,不甘的B段,再重复A段,这也是从没学过钢琴的我在家里的电子琴上扒带弹的第一首曲子,因为它足够简单,因为我太喜欢这张专辑,那会儿指法什么的都不会,但能够硬生生一个音一个音听着扒出这首曲子自己弹就会觉得很开心很有成就感。我记得封套结尾写了一段话,这张专辑录制期间发生了911事件,乐队把这张专辑献给911事件中不幸丧生的人们…

尽管容纳了几位芬兰、瑞典最优秀的乐手,作品非常优秀,Sinergy却不为大多数乐迷所知晓。也难怪,他们只在各自档期有空的时候才聚到一起做音乐,迄今为止只出过三张专辑,很少有宣传,能凑在一起演出的机会都很少,更没有大制作的MV去打榜。还有个很操蛋但是很现实的原因:女主唱没有一个漂亮的脸蛋,这个世界终归是肤浅的……后来Alexi和Kimberly Goss分手了,Sinergy也就此寿终。而如今Alexi的逝世更是让Suicide by my side成为了永远的绝唱……

发表于 2021-9-6 10: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一下,写的很棒
发表于 2021-9-7 15: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年的心血总结,无私奉献,感谢楼主。
发表于 2021-9-13 23: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收藏,攒着一起看
 楼主| 发表于 2021-9-23 18:04:26 | 显示全部楼层
BYJZ 发表于 2021-9-6 10:53
支持一下,写的很棒

谢谢支持和肯定
 楼主| 发表于 2021-10-8 20:3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陆伟“释乐系列音乐学习类文章”之《为什么吉他学习总是低其他乐器一等?》



文:刘陆伟(音乐制作人、唱作人、录音混音师、吉他手、释魂乐队主创)

吉他完全可以也应该和钢琴、小提琴等乐器一样,被平等地认真对待,但市面上大量存在的“吉他速成班、N个月包会、买琴包教会”之类的吉他培训,把吉他在大众眼中的档次拉得很低,好像吉他就是廉价、速成的代名词,天生就低其他乐器一等,学费也是比谁更廉价,老师也不需要任何资质,一个琴行看店伙计会随便扒拉几下的就开班“包教会”了。



这类吉他培训基本上只会教六线谱,六线谱虽然带个“谱”字,甚至乍一看还比五线谱“多一线”,其实两者有着本质区别。六线谱不能算作真正的乐谱,它只是吉他上的演奏位置提示而已,并不像五线谱一样能显示音符的音名,学生只看六线谱的话不知道自己弹的是什么音,它会严重阻碍乐理、和声学、音乐听力训练等其他内容的教学和学习,再加上这类培训班的老师通常乐理水平也不高,教学方式方法也不行,不怎么给学生讲乐理,或者讲的方式也很糟糕,所以这样的学生学了半天结果不知道自己弹的东西是什么,不知道自己按的和弦是什么构成音,不知道它们有什么乐理意义和音乐内在的逻辑联系,或者只是孤立地死记硬背了一些乐理术语和概念,但是根本没有把这些和音乐听觉、乐谱、指板位置等等联合成为一个整体,这样的话对音乐的理解非常浅,在音乐上很难有进一步的提高发展,除了看六线谱死弹些曲子之外基本上就不会什么了,长远来看从音乐中得到的乐趣也很有限。



五线谱是国际通用的乐谱,其优势不再赘述。不过在吉他上学习五线谱的识谱和视奏,和其他某些乐器比如钢琴相比,要稍微难一点点,因为吉他有“同音不同位”的现象,虽然小提琴等乐器也有此现象,不过在吉他上程度更严重一点,所以更加需要使用国外正规的专门为了五线谱学习而编写的教材,而国内市面上充斥的大量“吉他速成”“吉他弹唱”教材根本不是为这个目的而编写的,有些虽然是五线谱和六线谱对照的,但根本没法用来学习掌握五线谱视奏。五线谱必须是先从最低的把位、从调号没有升降号的调开始,循序渐进,由简至难,一步步扎实地学习过来。



如果是成人,抱着很强的目的性来学吉他,就是为了某个目的或者场合的需要,学会弹某几首曲子就完事了,那种“速成培训”当然也无可厚非,而且我这边一对一的课程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来量身制定教学方案,对于抱着这类目的的学生也完全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但对于家长带小孩来学吉他的,或者任何想把吉他学深入一点、把音乐学明白一点的学生,我还是建议应该把吉他当做和钢琴小提琴一样的乐器,来进行正规的学习,至少,要学习五线谱,用正规的五线谱教材,而且要学习乐理、进行音乐听力训练,这对音乐素养和综合音乐能力有着本质的提升,对小孩来讲今后有更大的发展可能性,只是业余玩玩的人也会对音乐有更深入、更透彻的理解和感知,无论是欣赏音乐还是玩音乐都能从中得到更多的乐趣。

以上还没有提到演奏姿势、演奏方法的问题,这个在我十几年前刚开始写这个音乐学习系列文章的第一篇《乐器可以自学吗——从乐器学习的特点说起》就已经有了深入的论述,有需要了解的可以去看。

总之,那种“廉价速成培训”加上吉他烧火棍产业,是造成吉他这门乐器在大众心目中低人一等的最大罪魁祸首。
发表于 2022-1-21 13: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必须顶
 楼主| 发表于 2022-2-3 16: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冥燚 于 2022-2-3 16:24 编辑

刘陆伟“释乐系列音乐学习类文章”之
《论选购吉他的常见误区(二)》


文:刘陆伟(唱作人、音乐制作人、吉他手、录音混音师、释魂乐队主创)


很多人觉得单单双拾音器、双单双拾音器的琴是所谓的全能琴,乍一看好像单线圈和双线圈都有,但他们可能没意识到拾音器的位置也很关键。比如单单双的琴,琴颈位置的单线圈就不可能得到琴颈位置双线圈那种肥厚的音色。而且它牺牲了三单的第四档(中间+琴桥那一档)音色,而那一档音色对于三单来讲是非常关键的一档音色,尤其在funk风格扫弦里会非常有用。

很多吉他手不知道,单线圈应该用250K的电位器,出来的音色才“对”,双线圈应该用500K的电位器,出来的音色才“对”。而双单双或者单单双的这种琴,它只能选择用其中一种电位器,也就是说它只能照顾一头而牺牲另一头。如果它用500K的电位器(像某些ibanez jackson等的款式),那它的双线圈档位的音色就是正常的,但是单线圈的音色就会显得“生硬”;反之,如果它用的是250k的电位器(比如fender等牌子的单单双款式),它的单线圈音色正常,但双线圈的音色就会比较“疲软”。

当然,上面说的“对”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对错,吉他音色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对错,还得放到具体的应用场景之下来考虑。但我们在谈论电吉他的音色好坏的时候,通常都是以那些欧美经典音乐为参考标准的不是吗,比如人们心目中的经典双线圈音色Gibson Les Paul,就是用的500K电位器,这个传统一直沿袭下来,后来绝大多数品牌的双线圈的琴也都用的是500K的电位器,而且绝大多数的双线圈拾音器在开发的时候,也是默认你会用500K的电位器,在这个基础上来研发它的音色,同理,fender strat单线圈用的是250K的电位器,所以绝大多数的单线圈拾音器都是默认你用的是250K的电位器,以这个为它音色的标准。

我之所以提到这一点,是因为好多吉他手误以为单单双的琴就是单线圈双线圈都兼顾,就一定是更加全能的,不知道这背后其实暗含着一些妥协,你得明白你做的这个选择,得到了什么,要舍掉些什么。如果说某人买250k单单双的琴,他明白自己要什么,知道这把琴的双线圈那档很可能音色偏闷偏软,而这恰好就是他想要的音色,那当然可以,而不是说,他本来想用这琴干金属,买来却发现琴桥的双线圈不够猛不够亮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而且不像某些人所认为的,这种亮和暗是简单的通过后期的一些EQ调节就能100%还原和弥补的,声音没有这么简单,如果都这么简单的话,所有音色都靠后期加一个EQ不就可以了。

还有些人误以为双线圈可以切单就是全能了,然而目前还没有哪个双线圈拾音器在切单后的音色能和真正的单线圈相媲美。只能说,它是另外一种音色,但无法代替正宗的单线圈。


关于22品和24品之争,当年中文互联网上有篇广为流传的文章,一个叫ed roman的人写的,说PRS 24和22哪个更好,他的结论是24品的音色更好,但论据完全是扯淡,但被国内某人翻译后发布在门户网站上,误导了很多人,很多年,遗毒甚广。所以这里我专门就这个问题进行拨乱反正。

我们假设两把琴其他配置都完全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一把是22品,一把是24品,那么它们音色上的唯一区别就是琴颈拾音器那档(以及所有包含琴颈拾音器工作的其他档)的音色,琴桥拾音器那档的音色则不会有区别。原理其实非常简单,因为24品的琴它的指板要长出来一截,所以它琴颈拾音器的位置就不得不靠后一些(或者说靠下一些,总之就是更靠近琴桥的方向),相当于拾取琴弦振动的位置更加靠后了,打个比方,咱们在弹木吉他的时候都有一个体会:右手拨弦的位置,越靠近琴颈方向,声音就越厚实圆润,越靠近琴桥方向,出来的音色就越单薄,其实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所以24品琴的琴颈拾音器音色没有22品琴的琴颈拾音器的音色那么肥厚圆润,而咱们听到的很多经典的电吉它琴颈拾音器的音色都是22品的琴出来的,这种音色已经被广泛接受并喜欢。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吉他大师宁可用22品的琴,不用24品的琴。


总之,这世界上不存在所谓的全能琴。所谓的“万金油”,就是什么都能来一点,但是达不到最“好”。一把琴的配置总得有所取舍,你得明白你做的这个选择在得到了什么的同时要舍掉些什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他中国官方

GMT+8, 2024-11-22 23:3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