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琴买鼓,就找魔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29|回复: 58

愚弄听众100年!音响界的十大谎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20 14: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吉他中国微信公众号
愚弄听众100年!音响界的十大谎言!(转)
目录
1. 关于线材的谎言
2. 关于电子管的谎言
3. 关于反数码的谎言
4. 关于听音测试的谎言
5. 关于负反馈的谎言
6. 关于煲机的谎言
7. 关于双线分音的谎言
8. 关于电源处理器的谎言
9. 关于CD处理的谎言
10. 关于金耳朵的谎言

1. 关于线材的谎言

  逻辑上不应以此谎言来作为开头,因为线材属于配件,不是主要的音响部件。不过这却是最巨大、最卑鄙、最令人气愤、最侮辱人智慧的谎言,而且还是发烧领域中最骗钱的谎言。所以我必须把这个放在最前面来说。
    音响线材这个谎言就是:高价喇叭线和信号线比标准或一般的线材有更好的声音。这个谎言已经在阳光下被诚实的权威人士一次又一次地戳穿、耻笑和驳倒。但许多无辜者却无从分辨。
    高级音频线最简单的事实就是:阻抗(R)、感抗(L)和容抗(C)这三个线材的参数,是唯一能够影响在声波频率范围内的性能的参数。信号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被天价线材还是被便宜线材传送着。当然,你还要为一个做工良好的插头、屏蔽处理和绝缘处理等等付出一些代价,以保证线材能够可靠和稳定工作。还有就是你要注意线材不宜过长,避免阻抗过大,信号衰减过多。然而,在基本的导电性能中,一对优质的衣架刮掉两端拉直后,一点也不比价值2000美元的神奇线材差。18美分一尺的 16号电灯线也是如此。天价线材是电子消费品中的一个最大的骗局。看到几乎所有的音响出版物都胆怯地向线材商投降,真的令人感到沮丧。
    天价音频线——一家名叫梨子(Pear Cable)的发烧音频企业推出了名叫Anjou的顶级音箱线,12英尺(约3.5米)要价7250美元,即使是超级发烧友对这样的价格也要吓一跳。
    ames Randi之前是一位著名魔术师,现在则专门揭露各种伪科学或灵异事件、超能力人物,99年国内的司马南悬赏特异功能人士就是同他的基金会合作。这次,他再次悬赏,称有人能够在盲测中证明这款天价音频线能够带来比普通“怪兽线”(虽然我们认为怪兽线已经够昂贵了)更好的音质,就能够拿走100万美元。
    有消息指出,梨子公司已经接受了这次挑战,参加测试的人员将是一位发烧音响杂志写手Michael Fremer。Pear Cable公司CEO Adam Blake(上图右)表示,是这位Michael Fremer首先联系接受挑战,如果拿到悬赏获益的也是他。但是,最终结果如何呢?我只能告诉大家,这个挑战无疾而终,报道仅仅到此为止。有点虎头蛇尾吧,而针对于盲测的问题,之后几点中我们会继续为大家介绍这个更离谱的骗局。

2. 关于电子管的谎言

  这个谎言也是属于周边问题,因为在这个硅矽时代,电子管已经与主流不相干了。在Hi-End音响市场里,这是一个普遍深入的谎言。数一下高端音响杂志里面的胆机广告的页数所占的比例,难以置信啊,但事实就是如此。当然,里面的观点就是:在音响应用中胆机比石机更高级。你可别不相信哦。
    电子管功放(胆机)晶体管功放(石机)  电子管对于无线电发射和微波炉等来说是非常合适的。不过,在这个时代的转折点,对于某些产品来说则不是这样说。例如:功放、前级和CD机DVD机等。
    那电子管有什么问题吗?没有,真的……镶金牙有什么问题吗?那怕是门牙?没有,这只不过是另一个较具有吸引力的选择而已。
    电子管在一个音响设备里,电子管能够做到的,晶体管也同样能够做到,而且可以做得更好,代价更低,可靠性更高。即使是世界上最好级别的胆机放大器失真度也比同等级别的晶体管放大器要高,而且机子寿命期中,胆机需要的维护更多(更换管子,调偏置电压等)
    晶体管功放那些8瓦特单端三极电子管放大器这种白痴设计就不算在内了,因为他们没有相似的晶体管设计相比较。
  关于胆味,这种故意的染色,晶体管系统也能够很容易模仿这种失真的声音,如果设计师想要这样做的话。当然,确实存在一些久经世故的音响设计师会考虑使用电子管,不过这种少数的又成功的特例难以完那些劝你购买陈旧技术的电子管商人的谎言。

3. 关于反数码的谎言

  你可能经常听到有人说:“数码声比模拟声差太多了。”“数码化音频就像一幅粗劣,由一个个粗点组成的报纸图片。”“奈奎斯特采样定理完全行不通,那个CD的 44.1KHz的采样率不能够解决极高频段的问题,因为只有那里的一个周期仅有两三个采样点。”“数码声音,即使在最好的状况下,也会发干发刺。”诸如此类,等等。
    这实属无知胡言和故意误导。谎言在主流中很少得到支持,因为数码科技已经获得了完全的认同。不过这个谎言却依然在一些音响世界的非主流,未获重生的Hi-End音响沙龙和各种各样的刁偏的听音室里流传着、延续着。
    最可笑的反数码谬论的表现竟是:喜欢LP多于CD,而不是喜欢模拟母带多于数码母带。模拟母带与数码母带之间的争辩还未知谁胜谁负。吱吱声、噼啪声、爆豆声胜过背景宁静的数码信息坑?这是 一个对客观事实的变态抗拒。
    这里有一些读电子工程二年级学生也能给你证明的事实:数字音频是百毒不侵的,但模拟音频永远做不到,0和1在信号路径中决不会像模拟音频那样被改变。即使是今天音响发烧中最低端的44.1KHz的采样率。也能够分解所有的声音频率,不会引起任何音频范围内的信息损失。那些两个采样点如何能够还原20KHz的疑问是幼稚的曲解奈奎斯特采样定律的行为。
    至于为什么有些模拟录音听起来更好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录音师的功劳。在麦克风摆位,声音电平,平衡度和均等化处理上做得很好。还有就是录音的地点非常符合听觉声学。
    某些早期的数码录音也确实是硬和刺。但这并不是因为它是数字音频,而是工程师还在思考模拟方式,修正预先估计但其实不存在的损失。当今最好的数码录音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录音模式。公平起见,我们必须承认最高技术的模拟录音和最高技术的数码录音师可以相媲美的。尽管如此,在专业领域里模拟录音的拥护者正迅速较少。

4. 关于听音测试的谎言

  本刊的普通读者都知道如何反驳那些对ABX测试持相反意见的老烧的谎言。大致的方法如下:
ABX 方法需要A设备和B设备在电平匹配度在正负0.1dB内,你可以随意听A和B,你想听多久都行,如果你认为他们有不同,你可以要求听X, 而X其实就是A或者B的其中一个(这是由双盲系统随机决定的),允许你随时对A/X或B/X进行比较。随意多少次都可以。然后决定X=A还是X=B。
    因为如果是完全靠瞎猜,命中率会在50%左右。为了统计的正确性最少要测试12次。(16次更好,20更加好)。没有比这个更好的科学方法来测试你是在听不同的东西还是在听同一个东西的了。那些偏执的烧友会告诉你双盲测试完全行不通,因为每个人都知道Krell比Pioneer好声。
    但如果他们在双盲测试中无法分辨的话。那么ABX方法就会被认为是行不通的,这就是他们的理论。

  如果每个人都知道Joe比Mike高,但如果他们测出身高都正好是5尺11又1/4寸的话, 那么尺子肯定有问题,是吧。
  最通常的反驳意见就是:ABX测试方法压力太大,如果你说:让我们来看看你能听力有多好吧。他们也许会说,没时间,因为要测16次。或者说所需太多的设备等等。
    教你一个方法如何揪出一个反对以及混淆ABX测试的伪君子:如果你问他们相信其他AB测试的方法吗,他们可能会说相信。然后你问他到底靠什么办法分辨:1.用不同的电平?2.还是偷看?然后你就等着他们如何恼羞成怒吧:)。

5. 关于负反馈的谎言

  在放大器或者前级中使用负反馈?太糟糕了! 完全没有负反馈?真不错!这种误导被广泛地流传着。负反馈其实是一个在电路设计中很有用的工具。它能够减少失真提升稳定性。只有在晶体管放大器设计得的铜器时代,早在60 70年代,负反馈的使用不得当,效果很不理想,而且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是迷信无负反馈的起源。在80年代初期Edward Cherry和RobertCordell在质疑的阴影之下,使其真相水落石出。负反馈只要严格遵守其基本准则来使用,完全是有利无害的。时至今日,现在的那些唯无负反馈至上者,要么是撒谎,要么是无知的。

6. 关于煲机的谎言

  这是一个被广泛地反复地宣传的谎言,使你相信各种音响设备甚至线材,煲机一段时间后,例如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后,声音会更好。这纯粹是屁话。开机后电容会在几秒钟内充电,偏置也会在数分钟内稳定。在一个设计正确的放大器或者前级或者CD机,它的开机第一小时的表现和使用1000小时后的表现,是没有分别的。至于线材就更不用说了。我们现在跟音响发烧友讨论的这些是玄学,而不是科学。
    不过,喇叭等设备的确是需要一段时间运作以达到最佳表现的(详细请点击C音频入门必看 教你如何煲出好音质),这是因为它们是有运动构造部分的,是需要外力驱动的机械设备。这跟汽车的引擎和活塞等是一样的道理。但这并不意味一个好的喇叭刚开箱的时候声音就会很差。打个比方:一部才开了10公里的新车,会很不好开?会比旧车差很远?

7. 关于双线分音的谎言

  即使老烧也有不少人掉进这个陷阱里。音箱制造商则是设置这个陷阱的参与者。他们会告诉你双线分音的效果是跟双放大器分音的效果一样的。甚至有不少音响界德高望重者向这份利益的大餐卑恭屈膝,向市场的现实投降,他们应该感到罪过。
    而事实上:双放大器分音在某些情况下是有意义的,即使是使用被动式分音器。但双线分音则纯粹是骗人的巫术。如果你把一对喇叭线的末端接在另一对喇叭线连接的地方,在电子原理上完全没有改变,物理学称之为叠加定理。叠加定理规定:在整个网络同时施加许多电压期间,流过线性网络中某点的电流等于各个电压单独作用在该点产生的各个电流分量之和。类似地,在同样条件下,任意两点之间的电压等于各个电压单独作用在该两点之间产生的电压之和。
    无论是音响销售员和音响发烧友,只要谁能够证明出相反理论的话,都应该去获得科学奖项和学院荣誉。
  不过我们也得公平地说一句:双线分音其实也并无什么害处,只不过它其实并不能起什么作用而已。就好比在鞋里面装一块磁铁。

8. 关于电源处理器的谎言

  这个标题所要说的话,都在Bryston的产品手册里面都说了:所有Bryston放大器的电源供电方面都包含了一个精心设计的高质量专用电路,以防止无线电波,线路穿刺和其他电源线等问题。Bryston的功放不需要特别电源处理器,只需要把插头直接插到墙插上就可以了。
    他们所说的这些,其实也是所有设计优良的放大器所具有的特点。他们可能不一定跟 Bryston具有相同的PSRR和性能。不过他们做到能够直接插到墙插上而不需要其它特别的电源处理。如果你能够买得起一个高价的电源处理器,你也可以买得起一个设计优良不需要特别的电源处理的放大器。电源处理器对你毫无作用。(请注意,我们不是在谈论给电脑设计的浪涌保护设计的开关电源,它们可比 Tice 音响魔盒便宜得多,而且它们会比这个音频设备受到更多的电源干扰,例如打印机等外围设备)
  关于“干净”电源,其中最大和最愚蠢的的谎言就是:你需要一个特别设计的高价电源线来获得可能是最好的声音。所有额定处理内部交流电压和电流的电源线的性能与其他电源线都一样,天价电源线是一个欺诈,你的音响电路并不知道,也不需要关心在变压器的交流端用什么电源线。它们所需要关心的是直流端所需的电压。想想吧,你的汽车需要关心用什么管子来给它加油吗?

9. 关于CD处理的谎言

  我们暂时把思想回朔到聚乙烯年代,当我们用各种神奇的液体喷撒在LP碟上的时候,会产生一些提升回放的效果,特别是当喷出来的气压清理掉某些凹槽中的残渣的时候。商业逻辑学则继续往前推进,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某些供CD使用类似的神奇产品诞生了。
    问题出现了,没错CD和LP都具有同样一个面可以让你喷撒一些粘液。但CD的表面与LP却是相距甚远的。它那微小的凹坑并没有跟模拟波形相对应,仅仅是携带了一些由于0和1组成的数字代码。那些0和1不可能被弄得更好也不可能弄得更差。而LP则可能会使轨迹变得更顺滑。他们读取的仅仅是0和1。你是不是也会把一个一块钱硬币擦得蹭亮,避免收银员把它当成一毛钱硬币呢?

10. 关于金耳朵的谎言

  这个包罗万象的谎言,也许应该把它排到第一,不过也可以作为一个总结性的结尾。“金耳朵们”要你去相信他们的听力是多么的犀利和敏锐。他们可以听到重播中的任何细微的声音,与我们与众不同。这绝对不是真的,任何人如果没有实际的听力损伤,可以听到他们所能听到的声音,不过有一点,那些经过训练和有经验的人知道那些声音是由什么组成的,知道怎么去解释和表达出来。所以,如果一个喇叭的频响在3kHz的位置有一个巨大的低谷,那么任何耳朵听起来,不论是金耳朵还是木耳朵,那声音听起来绝对不会像频响平直的那样。只不过,有经验的人能够很快地识别出是什么问题。就好象一个汽车机械师单纯靠听引擎的声音就能够很快知道汽车有什么问题。他的耳朵可并不见得比你的好。他只不过知道要去听些什么。其实你也可以做到,如果你也像他那样处理过那么多的引擎的话。
    最糟糕的部分来了,那些自命为“金耳朵”的偏激的主观评论者,Hi-end音响沙龙的销售员和音响俱乐部的主要成员等等,当他们比较两台放大器的时候,经常使用他们那虚伪的高手般的听力来胁迫你:“你听到了没有?” 你好像必须要听出那两者有巨大差别,而其实金耳朵自己都听不出有什么差别。他们就是说他们听到了,他们知道你信赖他们的金耳朵。感觉太糟糕了。
  对金耳朵最好的反驳就是双盲测试。这是区分他是否真的能听出两者区别的最好方法。不过实际上,极少有这种情况发生。即使有,那些金耳朵也会在第一次蒙对之后溜走。

结语:
  在音响界中,除了上述的十大谎言,其实还有更多。不过留待一些下次再谈。但音响工业不应该受到责备,而是那些疯狂的消费文化和被广泛接纳的玄学。音响工业,特别是高端音响部分,只不过是响应主流的气候而已。
  总而言之,所有文化气候都会得到他们所应得的趋向。
发表于 2010-8-20 14: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吉他中国抖音
到底谁说的才是谎言 晕啊
发表于 2010-8-20 14:45:11 | 显示全部楼层
GC视频号
知识啊!知识就是力量!!
发表于 2010-8-20 15: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买琴买鼓,就找魔菇
有些问题还有待考证吧.
发表于 2010-8-20 15: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子管吉他音箱确实比晶体管吉他音箱 更有味道,尤其是过载的时候,我反复对比过的吉他音箱至少有10几个了,绝对是全管的好听。 至于线材 我买的乔治的,也有科林的高级线材,感觉都差不多。
发表于 2010-8-20 15: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喜欢看唱反调的, 3块钱的矿泉水告诉你是30块一瓶的时候你自己也觉得好喝
Power of mind
发表于 2010-8-20 15: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他都不懂。。。就从失真音色来讲,电子管就是比晶体管舒服……

线材也是,对比过Core One和George L,都能听出差别。。。。

和科林握威这种差别就更大了。。。。响度就明显不同。。。还不是一点点
发表于 2010-8-20 16: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感觉这帖子是胡扯
发表于 2010-8-20 16: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gc刚学了点东西,这一下全蒙了。
发表于 2010-8-20 16: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帖子说的是HiFi音响 和吉他音箱没有半毛钱关系
发表于 2010-8-20 17: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先别忙晕,也不忙喷,看清楚讲什么东西再说

这个说的是HI FI 音响, 跟吉他设备两回事

具体这个对不对,就需要HI FI 界的来说了,我们说了不算
发表于 2010-8-20 17: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8-20 17:5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花1000买个吉他线根本不能算发烧,只是买了根“吉他线”至于10来元的,基本愧对“吉他线”这个名称
发表于 2010-8-20 18: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100年以来,众人皆醉他独醒,真乃伟人也



他说的有些道理,但不全对,差异确实存在,不过为了那么一点差异,支付如此多的代价,是否值得,这才是他应该去阐述的观点,而不是偏激的完全否定。

[ 本帖最后由 琴 于 2010-8-20 18:46 编辑 ]
发表于 2010-8-20 20: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Hifi音箱追求的是真实的还原,而吉他音箱追求的是各种各样的润色.设计初衷就是不一样的.另外吉他信号和发烧天碟的信号传输方式就不一样.吉他线材作为原实信号的桥梁当然是很重要的.
发表于 2010-8-20 20: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经有本HIFI杂志,有篇文章,用暖瓶胆提炼银做信号线,很是扯淡
发表于 2010-8-20 20: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Hi-Fi和吉他当然有很大的差别,但有些道理还是相同的,这十个观点大部分我同意,但是要真正理解。比方说发烧线材,500一根的线和50一根的线比差别当然是巨大的,但500的线和5000的线比呢?差别即便有也是一星半点,这个才是LZ帖子所说的“发烧”的含义。其实这个道理放在很多东西上都是一样的,吉他、钢琴,甚至是汽车都是这个道理,更不要去说时装了,所谓“顶级”的东西基本上都脱离了原本那件物品的意义,而成为奢侈品了。一把五万元的吉他不能给你五倍好于一万元吉他的音色,那可以算是吉他里的LV了。
发表于 2010-8-20 22: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1. 关于线材的谎言 2. 关于电子管的谎言 3. 关于反数码的谎言 4. 关于听音测试的谎言 5. 关于负反馈的谎言 6. 关于煲机的谎言 7. 关于双线分音的谎言 8. 关于电源处理器的谎言 9. 关于CD处理的谎言 10. 关于金耳朵的谎言
没那么咳人听闻。
2,3,6 。就不是谎言
2。电子管的过载能力远远大于晶体管。所以会产生HI-FI叫爆棚,吉他叫动态特性好的效果。
3。数码声音假,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3。褒机的作用文章理解完全是错误的,根本就不是这个作用。煲机主要是使元气件工作稳定,并检查温升,长期工作后元气件工作是否可靠。没听说煲一个月
发表于 2010-8-20 22: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虚虚实实,实实虚虚,防不可防。要说10块钱的线和100的线没区别。打死了大家都不信,但是要说100和1000的线区别有多大,相信大家心中也有数。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目前大部分晶体管吉他音箱都是模拟电子管的音色。请注意“模拟”这个词。
喝多了胡言乱语,哈哈……………………
发表于 2010-8-20 23: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ldguitar 于 2010-8-20 22:03 发表
1. 关于线材的谎言 2. 关于电子管的谎言 3. 关于反数码的谎言 4. 关于听音测试的谎言 5. 关于负反馈的谎言 6. 关于煲机的谎言 7. 关于双线分音的谎言 8. 关于电源处理器的谎言 9. 关于CD处理的谎言 10. 关于金耳朵的 ...
LZ帖子说的“反数码”是CD和黑胶唱片的区别,还有用模拟设备和数字设备录音的区别,不是说数字效果器和音箱的区别。虽然从理论上来说数字是无限接近于真实却永远无法达到真实,但是那又怎么样?只要采样率够高,人的耳朵是听不出区别的。就等于看电视一样,如果有能看得出一秒60帧的画面的“金眼睛”,那我就相信有听得出96k采样的“金耳朵”。
发表于 2010-8-20 23:4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煲机 我05年买过漫步者1000c当电脑音箱 买回家没煲 直接就大音量频繁的听了2年金属 然后07年左右又买了相同型号的另一对音箱想给我爸用 拆开包装接到我的电脑上发现音量几乎比我那一对老的小了一倍 拧到头都能在屋里呆得住人 而且高音和低音也没有老的突出 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煲”了两年的结果呢。
发表于 2010-8-21 00:3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 jn五 的帖子

这效果已经超越“煲机”的境界了,简直是“开光”。
发表于 2010-8-21 00: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LS的音箱是不是偷工减料了?
发表于 2010-8-21 00:5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郁闷。这个是说音响那些,不是吉他音箱吧。
晶体管和电子管吉他音箱,怎么比晶体管都没胜算啊!

其实都老爱说黑胶碟的音质好,好在哪我的耳朵真的没告诉我。
我家就有一部能读黑胶碟的机,碟也有。感觉音质跟录音机那个有点类似但会好点。
发表于 2010-8-21 01: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的作者是一种特有人群。这类人学识不能说没有,但是绝对是一知半解多一点的水平。
这类人的特点就是靠自己那点可怜的知识来试图否定权威。很可笑。
他的这10条不敢说全是错的,但可以肯定的说,他的答卷不及格。
发表于 2010-8-21 01:44: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几乎全对~~可是跟吉他手貌似没有什么关系~~发错地方了吧~
发表于 2010-8-21 02: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虚幻的钻石 于 2010-8-21 00:52 发表
郁闷。这个是说音响那些,不是吉他音箱吧。
晶体管和电子管吉他音箱,怎么比晶体管都没胜算啊!

其实都老爱说黑胶碟的音质好,好在哪我的耳朵真的没告诉我。
我家就有一部能读黑胶碟的机,碟也有。感觉音质跟录 ...
晶体管怎么就没胜算了呢?Roland JC-120就是著名的晶体管音箱,而且几乎是专业吉他录音棚的标准配置之一。在制造巨大的音量而且不失真的音色方面,晶体管的确比电子管要强;而在前级失真的前提下,晶体管也比电子管在小音量状态下更好。
发表于 2010-8-21 11: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jc120用的是场效应管 严格来说不是晶体管 原理和电子管的相同   电子管产生的偶次波听起来很温暖 是晶体管不能代替的
发表于 2010-8-21 12: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吉他角度来说   晶体管不可能比电子管好
发表于 2010-8-21 12: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演唱会用个大功率晶体管箱弹失真 高音能把人刺死   再者晶体管过载后就坏了 电子管却能熬  而且那声音是失真效果器原始模拟的
发表于 2010-8-21 12:43: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懂 纯支持
发表于 2010-8-21 12:55:1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各位大人的回帖比看文章要收益的多啊!
发表于 2010-8-21 13: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1: 楼上商家也好,diyer也好,发烧友也好,一般玩家也好,请看清楼主文章是HI FI界的 和吉他音响界有差异

2: 双盲法测试是检验这些设备好坏的唯一标准. 自己手里有设备,有相关经验觉得自己说的有道理的,自行进行双盲法测试.

刚进行了统计和概率计算,结果是,如果在双盲法测试的结果中,成功率不超过71.9%, 那么该文作者有百分之95%的把握判定测试者的真实判断水平依然是50%--也就是纯猜测的概率.


计算分析如下:
对该文作者来说,他相信,线材的好坏凭人耳难以区分好坏,那么他相信,任意人参加任意次数的测试, 那么对于测试结果这个总体而已,成功率P=50% 数量N=无限
对于不认同这一结果的测试者来说来说,会试图证明他们是能区分的 那么他们将进行一些双盲法测试 对于测试的次数我们记做n, 比如20次 那么n=20 ,对于这一测试样本而言,p(小写)用来记做样本的成功率, 此时满足np>5 且n(1-p)>5
由于这样的一个测试,要么对 要么错,所以这是一个binominal distribution的分布曲线, 于是我们建立如下测试:
H0: P=50%
Ha: P>50%

由于这是一个one-tail测试, 我们希望得到95%的把握
使用Z-stastic来验证,
              (p - P)
  Z=       ----------
         根号下<  [P(1-P)]/n  >         注: <>内需要开根号
代入P=50%, n=20, Z=1.96(95%的把握)
得出p(小写)= 71.9%
也就是说,如果p(小写)不能大于71.9%的话,换句话说,就是测试者的成功率不能高于71.9%的话,我们无法推翻Ho假设--意味着成功率依然维持在50%, 也就是说,我们有95%的把握确认测试者的真实鉴别水平依然只有50%-如果他们的成功率低于71.9%的话.

如果想以99%的把握来反击的话,测试者的成功率必须超过76.05%才可以.

完毕.
以上是数学根基,建立在统计学基础上,要想证明自己是金耳朵的,如果能达到71.9%的正确率,我们95%的相信你不是靠运气得到这个分数,如果能达到76.05%的正确率,我们99%的相信你是不是靠运气得分.
对于统计学来说,90%以上都是非常确信无疑的事情了. 注:统计结果的90%不同于90%概率,前者比后者的信心指数强大很多.

再补一句,刚才想了想 觉得上述还有差错,即使测试者成功率超过了71.9% 我们也只能说测试者不是靠运气,还不能判定测试者真的就是金耳朵.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超过71.9%成功率的测试者,必然能区分一部分线材的好坏了.
还补一点计算结果进来, 如果测试者认为自己是金耳朵,那么他应该有把握做对80%的判断,那么为了证明他的确能有这个实力,他需要在20次测试中,成功率达到或超过90.96%,我们才能95%的相信他的确真是具有80%的判断能力的金耳朵.

[ 本帖最后由 zhangbowst 于 2010-8-21 14:00 编辑 ]
发表于 2010-8-21 16: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东西。。再过100年。还是有分歧的。我是古董派。以上观点不赞成的占多少。。。
发表于 2010-8-21 23: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8-22 02: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s--www 于 2010-8-21 12:08 发表
演唱会用个大功率晶体管箱弹失真 高音能把人刺死   再者晶体管过载后就坏了 电子管却能熬  而且那声音是失真效果器原始模拟的
我前面说了,晶体管的强处在于大音量的清音和小音量的失真。用高功率的管箱弹失真固然是很爽,但演出的话——尤其是大型演出——观众听到的大多是来自PA的声音,而不是直接来自吉他箱,中间对吉他音色影响的环节太多了。说晶体管过载就坏了,这没错,但前提是你有本事让它过载,现在一块小小的车载音响功放随便能上几千瓦,让它过载也忒恐怖了。当然吉他箱子没有这么大的,但也没人让你一上来就把音量拧到最大来玩。电子管却是让管子失真来达到其效果,就像你说的,原理不同,用法也不一样。不过即便是电子管,也很少有人把GAIN调到最大,这样就是拿电子管的寿命来换取音色,而且我还不确定这个是不是你想要的音色。
发表于 2010-8-23 01:5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即便都是电子管的吉他音箱,仍然有很多人愿意花很多钱买mashall,mesa,芬达,但不愿买HND或是别的一些廉价的电子管音箱。这足以说明同样是管箱 音色仍然是有区别的
发表于 2010-8-23 02: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有人能把废铜烂铁造成宝贝,也有人能把黄金糟蹋成垃圾,东西最后还得看谁做,不过一分钱一分货这个道理基本上是错不了。
发表于 2010-8-23 02:4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胜子 于 2010-8-20 23:06 发表
LZ帖子说的“反数码”是CD和黑胶唱片的区别,还有用模拟设备和数字设备录音的区别,不是说数字效果器和音箱的区别。虽然从理论上来说数字是无限接近于真实却永远无法达到真实,但是那又怎么样?只要采样率够高,人的 ...


目前数码除了做不到信号连续性,还有一个就是信号动态范围,是跟模拟的没的比的。
发表于 2010-8-23 04:3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要说动态吧,只能说现在我们一般能听到的民用级数字音乐还达不到模拟设备的水平,如果在真正的高级数字录音棚里母带原音那是非常好的,只是当这些音乐变成普通的CD后,这方面就大打折扣了。对比一下SACD就比普通标准的CD要好,不过在现在这个MP3泛滥的年代,有多少人去介意这个问题呢?技术是技术,市场是市场,没有利润的事情是没有人做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他中国官方

GMT+8, 2025-2-5 08:03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