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1-11 10: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话题四:音乐的“懂”与不“懂”
我们经常会说“要有自己的理解”,也经常听到类似“不能打动自己如何能打动别人”的话。但尴尬的是,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不懂”这首乐曲,不知道这首乐曲是表达什么的。
于是乎,《音乐基本理论》《曲式与和声》《音乐史》甚至是作曲家的闲文逸事都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在这里,“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这句话极为重要。再丰富的音乐理论没有与乐曲相结合的时候,也不会让我们对乐曲“更”理解。这种情况下,还会加深我们的焦虑,似乎音乐变得更为高深更难理解了。这种畏惧感无疑会进一步让我们对音乐产生困惑。
声色之悦是直接的,都是直接的感官刺激。当我们欣赏美女的时候,从不会有人感到自己“不懂”,如果您掌握更多的美学理论,相信对欣赏美女是有助益的,但没有美学理论的支撑,绝不影响享受美目之眩。音乐也应该是这样,其美是直接的,深厚的音乐理论有助益于理解,但音乐之美的欣赏也应该是直接的。
话虽如此,的确没有人不懂美女却有很多人认为自己不懂音乐,或不懂这首音乐。那就找到一首自己理解的乐曲吧,请您反思一下,为什么为“懂”此曲?我想很多时候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首曲子听的多,比较“熟悉”。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把“熟悉”等同于“理解”(当然,这绝不是错误的)。
音乐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听”!当听得足够多的时候,自然也就理解了。当听得比较少的时候,任何理论都不会让你“懂起来”。音乐理论,在你聆听并熟记了大量音乐在心里时,非常好理解。当心中没有多少音乐素材时,阅读理论时会如读天书,痛苦万分。在这里,我半点也不反对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但我想表达的是:理论只可锦上添花而绝不会雪中送炭,大家首先应该多听,因为,完整或完美的音乐理解是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即:在有感性的感悟基础上,理性可以加深理解,但最终仍要回复到直观的感性中来。我再说直接一点吧:当聆听足够的时候,学习理论是非常有帮助的;但如果根本胸中没有多少音乐的时候,理论,想学也学不会。
无论如何,音乐的理解是直观的。所以朱伟、方舟先生给本曲起了“悄悄语”这个标题,对本曲的“理解”是有帮助的。建议您尝试把“悄悄语”的意境表达出来。但音乐的理解又是多样的,建议您以自己的直觉,再给本书起5、6个标题,看看您可以想到哪些另外的理解。这样,相信您就完全可以说“理解了”本曲。写到此处,我突发奇想,“悄悄语”的反意词是什么?“吵闹的幼儿园小班”?嗯,最后,您试试,本曲是否可以用“吵闹的幼儿园小班”来作标题,并表达出这种意境呢?(您认为可以,并自为表达出了“吵闹”的感觉,恭喜您,您已经完全理解了本曲。假如你努力后认为无论如何也表达不出“吵闹”的感觉,恭喜您,您同样完全理解了本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