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弹古典的程序员 于 2018-1-24 23:25 编辑
关于分析曲子
在去李老师那里上课之前,我对于乐曲的分析是不太看重的,弹琴都是跟着感觉走,比较随意。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才认识到分析是很重要的。下面是一点分享,只是我自己上课的一些心得,希望也对大家有帮助,讲的不对的还请大家见谅 .
为什么要有分析呢?一个是为了对曲子的有一个整体把握。文章有起承转合,音乐也是如此。文章的提纲出来了,创作出来的内容也就八九不离十了。而演奏被称为“二次创作”,要想“创作”的好,就必须对于乐曲的有好的整体把握。当然,一篇好的文章不单单起承转合要处理得合理,细节之处也得有吸引人的地方,句子有对比、呼应、过度的手法,乐句一样也有强弱音色的对比、乐句间的对答、过度等等。 .
首先一首曲子到手,分析肯定是要建立在对旋律比较熟悉的基础上的,可能还需要结合乐曲的主题、体裁等等,进行曲总得有进行曲的气势,夜曲总得有夜曲的感觉。然后要分析乐曲的结构、乐句的划分、强弱音色变化还有各种细节。 .
先是整体结构的分析,看看它是什么曲式,比如A,A’,B 再回到A,这有助于我们处理乐曲的“起承转合”。前几天,老师对我弹的《浪漫曲》讲了“起承转合”问题。在B段开始的地方我弹得太弱了,没有“转”的感觉,整首曲子听起来就很“平”,B段稍微强一点、音色亮一点感觉就好多了。当然还要注意“合”,别转着转着就回不来了。
. 然后是划分乐句。我们都知道说话、唱歌要换气也不得不换气,但非吹奏乐器的演奏的呼吸常常被人忽略。其实只要是音乐,都是要分乐句的,也就是要有呼吸的地方。如果一个人讲话不分句,一连串地说出来,且不说讲话的人累不累,听的人都会觉得累。演奏也一样,没有分乐句的音乐是不堪入耳的。当然,分句也要分得对才有用,乱断句的话只会让别人听不清楚你讲什么。乐句怎么分得好呢?老师告诉我用唱旋律的方法,因为唱的时候换气的位置往往就是乐句之间的气口了,有时候一个大的乐句还可以划分成几个小的乐句。在乐句之间标上呼吸记号后,就可以做一些局部的分析了。 .
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强弱的分析。老师一直强调强弱的处理对于一首乐曲的表现力的重要性。强弱要做好规划,规划就是不单单只是考虑单句、单个音的强弱,还要考虑不同的乐句之间的强弱关系,还有整首曲子的表现效果。当我没有分析就弹的时候,就会觉得在强弱处理的时候很随意,整首听起来表现力和协调性不太好,该强的地方不够强该弱的地方不够弱,或者不该太强的太强了结果该更强的就强不上去了。关于强弱的处理,老师讲过几点内容:老师一直跟我强调要“夸张”,够大胆,不能把表现音乐变成弹乐谱。然后“有线要顺线”,意思是说有旋律线条的时候要按照旋律线条的起伏做强弱变化。具体的变化可以是渐进式的,也就是我们最常说的渐强渐弱。也可以是层面式的,就是一层一层变化的像爬楼梯一样。还有对答式的,不同乐句间的强弱对比像不同乐器或者男女之间的对答一样。等等.... .
除了强弱变化,音色变化、松紧变化也是需要考虑的。我认为音色变化是吉他的一大优点,因为在其他乐器里没有或者说难有明显的音色变化。如果处理得好,音色变化将会让演奏增色不少。我特别喜欢丹麦老头Kindgren的演奏,他的曲子大都不是很难很惊艳的曲子,但是他却把简单的曲子弹得很有味道。一个原因就是他的音色变化非常的丰富,把音乐表现得很“活”。还有松紧变化也是很重要的,随着音乐的推进,松紧的变化是能不能让听众产生共鸣的关键。比如说在过渡到高潮的时候,往往是从松到紧,过渡到结束往往是从紧到松,如果从头到尾都是一样的速度,很难让人进入状态。又比如乐曲的最后几个音,往往会做夸张的慢处理,特别是最后一个音,常常是要等听众积蓄了满满的期待感之后再送出来,这样似乎更能让听众产生共鸣。 .
当然对于每一首曲子的分析,还会有一些细节的东西,比如说过渡句、宝石音等等。休息,明天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