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3-22 15: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乌木弦丁 于 2017-3-22 20:48 编辑
认真拜读了wann大师的回帖。获益不少。但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厘清。
wann提出的问句很有力。很值得琴友们深思。
wann:“老琴真那么好,为什么不继续,不传承?”
=====================================
【“老琴”,wann没有界定,咱们暂理解为:两大工厂琴:马丁和GIBSON.】
【这里涉及到的是:工厂琴的老琴和新琴的问题,不涉及到后来的手工琴尤其是现在的手工琴的问题,手工琴的问题,在后提及】
我不知道,很难回答。我也在学习摸索中,很想知道原因。我目前仍是门外汉,连个入门者还不是,仍在学习中,这里我也问几个问题:
“没有被传承”,指的是什么?
是全部做法、工艺没有被传承?还是部分?
如果是部分,那么哪些被放弃了?取而代之的新做法是什么?工厂为什么采用新做法?
放弃的是不是都是不好的?新做法是不是都是好的?
什么是“好”?是指声音好,还是指吉他更结实、寿命长?这两个东西,工厂和玩家是怎么取舍的?
我想,咱们吉他玩家都很想知道以上问题的解答,如果有解答的话。作为一个普通的吉他玩家,很难知道个中缘由,尤其在吉他文化还较缺乏的中国。就算美国资深的吉他玩家甚至制琴师也很难100%知道答案。
但小弟有幸读到Greven谈的关于马丁吉他战后新做法的缘由的内容,觉得这个内容有助于对以上问题的解答提供重要的线索,虽然不可能是100%。但触及了核心部分。
【补充一下:我对Greven并不了解,我也不是其手工琴的用户和粉丝,我不玩手工琴,尽管试弹过几把。不对其手工琴做任何评论,这跟这段内容无直接关系,我仅对他这篇谈话而言】
他曾经是马丁战前吉他的维修人,当时在gruhn手下。他对战前和战后以及当今马丁吉他的构造非常熟悉。
内容很多,选谈几个大家可能有点接触的、有点感受的方面吧:
(以下内容不是Greven原文。是我借鉴其核心内容的自己的体会。我谈的内容是有据可查的。Greven文章,见我的拙译如下(也附有其原文):
https://bbs.guitarschina.com/thread-2126752-1-1.html)
马丁的新材料、新做法,声音更好么?
(谈的是马丁,实际上GIBSON的情况大同小异)
================================================
面板:
老马丁是阿迪,,新马丁是sitka。
sitka比阿迪声音好么?
===================
阿迪硬度高于sitka,又轻,这两个因素更有利于面板的振动。但战时,美国政府明令,阿迪优先应用到战争需要,主要是用于制造飞机部件。也就是说,飞机部件跟吉他对木材的要求碰巧是一致的,可以说,飞机跟吉他抢走了好料。那么没办法,马丁(包括GIBSON)只能退而求其次,用sitka来代替阿迪(在1943年下半年开始试用,44年基本确定下来)。由于sitka的硬度不如阿迪,硬度不够,所以为了达到与阿迪同样的使用寿命,只能增加面板的厚度。但面板厚了,就不利于震动,振动不理想声音就会不理想。当然,后来变成了标配,那是后话。但是高端的、特殊型号、纪念版等仍用阿迪。
【小补充】
国内,有的吉他小厂,为了使吉他声音更好些,就把面板做的较薄,振动就好些了,声音就更好些,但寿命就会短,但当时作为普通买家试弹时是不会知道面板薄和寿命的关联。
音粱
新作法(普通型号不切削)声音更好么?
==============================
战前马丁是切削的。44年起变成不切削。现代马丁普通型号(比如D28,D35以及以下)是不切削,只有高端型号是切削的。
切削的,琴体比不切削的更轻,更有利于面板的振动,产生更丰富充分的声音,共鸣更好。但是,弱点是:琴体寿命下降,返修率更高了。正因此,马丁后来(1944年)全部采用了不切削。在后来,发现不切削的声音比较单薄,就在高端型号上恢复了切削。
【小技巧】
如果两把吉他型号接近,面板、背侧用料种属差不多,如果你没办法知道其音粱是切削还是未切削,以及音粱的厚度如何,你可以直接拿在手上,试试两把吉他的重量,明显轻的很可能是切削的,反之就很可能是未切削的,如果两把吉他的桶形形同,材料类型相同,那么平均来说,轻的比重的声音共鸣更好的可能性更大。
音粱的位置
新做法(后置音粱),声音更好么?
===========================
战前马丁,音粱更靠近音孔。面板很容易鼓起,返修率很高,因为这样的做法使后面的面板没有得到足够的加固。后来马丁为了减少返修率,把整个音粱后移了。吉他更加结实了,返修率下降了,可是很多琴友玩家不乐意了,后来马丁又推出了复古型号,V型,前移了音粱,但是,并不是战前位置,仅是移动到战前位置与后置位置之间的一个位置。仍然是畏惧返修。一种折中做法。
桥
新做法(大肚子),声音更好么?
========================
老马丁桥是直角小桥,小桥更有利于把琴弦的振动传递到面板。声音更好。但小桥更容易裂,返修率更高,后来改成了大肚子桥,就是有一边突出出来。这个突出的部分一定程度加固了桥,也保护了面板,但体积大了,不利于震动,声音相对被抑制。
我的亲身经历:
我有个亲身经历,体会到直角小桥有助于产生好声音(我只谈我的亲历,并不是说100%这样,因为个体有不同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我在马丁老大banjoroll处弹过Martin D-21 Special,印象深刻,通透,和弦各音汇聚一处,声音杠杠的,比我的HD-28更有吉他味。当时老大在出此琴,因为他想要一个小琴体的,但我后悔的是当时我刚买了HD-28,没钱,觉得没必要买第二个D型,就没有买的想法,但对其声音,印象相当深,后来越想越后悔。有钱后,四处寻找而不得。这个Special,特别之处主要是采用了直角小桥,两边是金字塔做法(虽然历史上没有一个D-21有这个桥。这种小桥是更古老的马丁小琴体上才有的),但是这非常有利于振动,另外包边都是玫瑰木的,不是塑料的。旋钮是waverly,里面的音粱想必也是很轻的(没有去看,当时不懂音粱),反正,这琴整个很轻,振动非常充分,出来的声音非常通透。后来马丁停产了这个Special,因为费时费工,利润还不多。。我现在仍在找这个琴。。后来在二手区收了一把OM-21 Special,也算半了个心愿。OM-21 Special甚至比OM-28还费时费工,老美认为配置很接近OM-28.但价格比OM-28低不少。,后来马丁觉得赚得太少,不做了。。。但我仍然在找D-21 Special。有机会,就算借钱也要收一把。。
桥盘
新做法隔代继承了老做法
===================
老马丁桥盘是枫木小桥盘,后来一度时期改成了小玫瑰木桥盘,后又改成大玫瑰木桥盘。后来发现这抑制声音,就又改回枫木小桥盘。这个情况似乎是现代马丁(全部型号)秉承老做法的极少例子。
背侧
新材料(印玫),声音更好么?
====================
老马丁背侧是巴玫。新背侧用印玫。巴玫更好,这是没有异议的。现在巴玫是天价,至少说是高昂吧。但如果认为现在的巴玫与印玫的价格差就是声音差,那肯定是白痴了。天价的主因肯定是被禁与市场稀缺而已。但巴玫声音好于印玫,这一点,应该没有人能否认。
=============================
马丁新琴中,没有传承老做法么?
答:普通型号未继承,高端系列基本秉承了老琴做法。
=============================
马丁型号系统
===========
虽然马丁普通型号没有采用老琴做法,但是马丁的高端型号基本秉承了老做法、老工艺。GE(Golden Era)、AU(Authentic)、V(Vintage),可能还包括Marquis。。老做法、老工艺,就是上面谈到的阿迪面板、切削音粱、前移音粱、动物皮胶、重量轻的waverly旋钮,等等,有的还有直角小桥。。。
另外,马丁有一个型号特别有意思,就是Special,好像后来停产了。我弹过其D-21 Special(现拥有OM-21 Special)。很有意思的是:马丁为这个型号做了马丁历史上D-21不曾有过的两边为金子塔的直角小桥,很奇特。声音相当棒,很多老美认为好声音组要来自这个小桥。我的亲历见上文。这个型号费时费工,而利润不大,后来马丁就停产了。
Gibson型号系统
===============
Gibson的型号系统,与马丁有点不一样。马丁是明确Vintage、GE、AU等几个等级。等级越高,越接近老琴做法。价格也越高。基本上可以这么说,高端系列大致就是复古系列。而Gibson(这里指蒙大拿)似乎没有与马丁这几个高端线香对应的线,从80年代后期在蒙大拿建厂以来一致做各种各样的复刻老琴的工程,Ren总管的。一致未间断。这些复刻工程为Gibson挽回了一些市场声誉。但仍然是分散的针对一些型号的复刻工作,没有建立起像马丁那样的明确的几个高端复古系列。似乎在06年搞了Legend系列,但是涵盖在内的型号并不多,好像就两三个型号?我有幸买到一把2011年的Ren亲作的1939 J-35的复刻,总共只做16把。Ren似乎也没有把J-35放到LEGEND里。
总之,尽管没有建立像马丁那样的明确的等级式的高端(复古)系列,但对于GIBSON也是一样,越复古的型号,价格越高。有钱的就去买复古型号了,钱不够的只能买个普通型号(非复古的)玩玩了。由此不难看出,老琴做法在厂家与玩家买家心目中的位置。当然,这里面不排除“情怀”在里面,但是,那多出的钱全部仅是“情怀”?美国吉他买家是中国富二代么?会用多出的那么多钱就买个情怀?有这么傻么?美国人买琴,多数是要亲弹后才买的。他们有这个条件。要喜欢其声音才会掏钱的。当然也有网购的,但应该不是占多数,而且,即使网购,通常也是有至少一至两天的退琴时间,来回运费仅是个小钱,不会因为这个小钱而留下自己不喜欢的吉他。
总之,
============
不管是马丁,还是GIBSON,高端的配置、做法基本就是复古配置、做法(巴玫除外了,因为太稀缺了,没办法)。可见老琴做法在现代马丁、GIBSON中仍然是被推崇的地位。这不仅仅是“情怀”,更多的是对声音的追求。
声音好与琴体结实的矛盾,一种杠杆关系
==========================
通常,声音好,要求琴体不能太厚,太重,因为这样不利于振动,振动不充分,声音就不理想。但琴体太薄了,振动是好了,声音是好了,可是很容易坏,这是个不能两全的杠杆关系。这头上去了,那头就下来了,主要是要在这当中寻求一个平衡点,现在,看来,马丁选择的是:大量的(普通型号),偏重于结实,而少量的(高端的)偏重于声音好。
所以,如果你有机会买了一把状态好、声音又好的老琴,其琴体可能没有现代琴结实,所以要注意保护保养。善待它,就像善待一位会讲动听故事的老头一样。
===================
针对wann的问题,尝试寻找解答
====================
wann:“gibson名气这么大,但没什么人仿,仿老martin的大家还知道个greven,说仿gibson你们听过谁?”
=====================================================================
我不了解复刻Gibson的制琴师,但在我几年前开始寻找J-45/J-35时偶然碰到的几个(碰巧都有油管视频),顺便说出,不知能作为部分解答?
以下三位似乎是美国的:
Kevin Kopp Handbuilt Slopeshoulder K-35 Gibson J-3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claUOxLRb4
John Walker "Wise River" J-3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6r8uVIkU9E
Fairbanks F-3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iLDfUvxzy8
以下一位是德国的:
(我的1944 J-45就是有幸跟这位买的)
B&H(德国,Blazer & Henkes) J-4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u6VrTYckKA
以下一位是意大利的:
B&C(意大利,Bagnasco & Casati) j-4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d1QR_wJLrM
我想,实际复刻GIBSON的制琴师可能远不止我碰巧知道的这几个。
wann:“即使仿g的一般都仿oo和45、35,基本不会仿200、蜂鸟。why?没难度,没价值嘛!”
=========================================================
说“基本不会仿200、蜂鸟”,这话大致没错,200难保没有,蜂鸟可能性几乎没有了,60年的东西。不过,说“没难度’,我不是制琴师,所以不知道是否有难度还是没难度,但wann你如何得知的呢?是自己实验过的,还是从哪里听来的?能否给出来源,我们好去查实学习一下?
现代手工琴与老琴的主要功能的不同
(在另一个回复里说的较详细,可参见)
===========================
这个话题,我只能说一两句。我不太懂手工琴,手工琴不是我的菜。我主要玩几首民谣而已。我发现,现代手工琴不太适合扫弦,如此而已。作为现代手工琴的声场、动态等指标并不适合民谣弹唱。这些指标越好越不适合民谣弹唱。而老琴却不一样,主要是为了民谣弹唱而制作的(仅限于大琴体,马丁D,GIBSON原肩等,不含适合老式指弹的小琴体)。
所以,现代手工琴与老琴(主要指较大琴体,不含小琴体)的主要功能是不同的,在这里,没有可比性。两种琴各有其责。他们所要求的东西是不同的。
如果一定要比较,明智的是先选好比较的前提:需是有相同的功能,然后才有比较的意义:比如,都是玩现代指弹的琴,可以比较:somogyi,ryan,olson啥的,你比去吧。民谣弹唱的琴,最好是跟民谣弹唱的琴来比,老琴(马丁D型,GIBSON原肩)与马丁新琴D型和GIBSON J-45、蜂鸟、鸽子等来比,另外,最好是大琴体与大琴体来比,,因为有的歌手也用小琴体来弹唱,比如鲍勃迪伦的前女友,民谣歌后Joan Baez好像是用OM-45。因为有效的比较是要以一个共同基点来进行的,不能失去基点胡乱比较。那样胡乱比较,虽然也能弄出来声场、动态这类的具体数据,但是仅是些失去前提的纯粹物理数字而已,意义不大。
××××××××××××××××××××××××××××××××××
以上仅是小弟一些粗略看法,如果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