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3-8 05:4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延光 于 2016-3-8 18:02 编辑
野鸭湖 发表于 2016-3-3 13:57
这么好的帖子不能沉!砌一块砖先
陈先生您好(本意是要叫老师的 )!工作中偷偷爬楼爬了好几天好累好过瘾,十分佩服您的“业余作品”和学习精神!一时冲动刚订了那本书(好贵哦!还英文书 ),先看看能啃懂多少。忍不住有个非分之请,您能否翻译些您手头的资料给大家参考?嗨想想这要求太过分啦!权当废话
欢迎新朋友野鸭湖,闲话贴,我们轻松互动聊聊,不谈佩服,相信你随着自己学习研究渐入佳境时也能够让大家佩服,只要有这个信心,相信你能做出好琴来。其实你的想法也不能说是非分之想,而是很真实的想法。这两三年里,有很多国内的朋友联系我,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一点不奇怪,我完全可以理解,自己从一开始学习的时候也是这样,但是能够解答的人实在太少,几乎没碰到,无奈只能“自己挖坑自己跳”,这几年累积下来一个真实的感觉就是只有自己扎实花功夫学来的才是自己的,别人讲什么讲得再多还是别人的,真正能留在自己脑海里有用的东西其实是有限的,而且很容易失去。普遍一个现象就是国内很多制作者或爱好者关心的只是制作结果,制作过程是怎样的?传统制作的过程中有无值得推敲更正的工艺环节?是什么样传统制作工艺影响了制作精度,如何巧妙地纠正?看到过西班牙制作者的手工琴居然琴酮体两边不一样大小,也就是不对称,如何热弯?如何定型?如何合琴?症结出在哪个工艺环节?这些只关心结果的人是很容易忽视的,包括学习研究过程当中的各种滋味一概忽略不计,我觉得这不是一种学习研究的态度,而是急功近利的态度。希望你自学持之以恒,欢迎常来
an_apple 发表于 2016-3-3 14:44
你这哪是废话啊,这可是由感而发的心里话啊.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好几年前我也这么询问过陈先生,结果肯定是未能如愿了.....原因一是这些资料太多了,陈先生学习研究这些资料断断续续都花了好几年时间,这么多资料,陈先生工作那么忙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翻译整理出来.二是坛子里借东风吹大旗的事总有发生.陈先生介绍了母狮介绍了李斯克大师,本意是想和国内琴友们分享一下国外吉他人音乐人的趣闻,结果呢,陆续开始有人"复制母狮",而李大师怀抱真母狮的照片也被人拿去宣传自己的商业了.三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这些资料都是有知识产权或版权的.公然发出来是对产权人和版权人的侵犯.所以,这些资料陈先生是不会翻译出来发到论坛里的啦....
谢谢小李帮助解答,你所说很在理。我个人就翻译而言二十多年前就遇到过相关的一些问题,国内上海音乐出版社有本吉他爱好者期刊《吉他之友》,九十年代我就在那本期刊发表过文字,因此也就和责任编辑吴志浩老先生有过一些书信往来,那时一直有个心愿就是将大师帕肯宁赠送我的两本教程翻译出版,大师给我书面表达了非常愿意我翻译两本教程,但是上海音乐出版社认为这只是一个书面表达,并不是有法律效应的授权书,所以翻译完第一册后也就搁浅了,当时我可以通过对教程进行改写改编,但是这样做就很对不起原书作者大师帕肯宁先生啦,所以也就作罢,自己就永远作为阅读教程的受益者吧!在欧洲生活近二十年了,先前在建筑师事务所工作,进行国内项目的谈判和设计时,作为某些项目中联系中德两边的桥梁必不可少的要做一些同声传译,现在政府部门从事建筑规划法规工作,虽然翻译的差事很少很少,但是每次一有中德文翻译都是官方层面的,所以对于文字翻译的工作更是觉得不仅有版权的问题,还有翻译者本身的语言文字功底问题,这不是一件简单的随随便便可以做的事情,应该非常非常谨慎。当然最近看到一些群里翻译这个制作法那个制作教程的人不少,还向需要的群友索取稿酬,更有甚者都印刷成册发售了,价格也不低,可以和进口原版书一比高低,这些人应该好自为之,不管是为了帮助别人还是以此牟利,最好首先注意版权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