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会员
UID9908
好友
回帖0
主题
精华
积分48182
阅读权限225
注册时间2002-10-1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
发表于 2014-3-25 21:33:28
|
显示全部楼层
61兄有没有想过,这可能是咱的手在下意识地试图找更舒服的状态呢?比如以往规范的教程中对右手掌的要求是略悬腕,手背与面板平行。而我发现每个人的手指条件不同,长短不一,这样的姿势不一定是所有人都最舒服最自然的状态。至少如我自己,这样的手形让我的a指负担最大,预备姿势下,a 指离弦最远(或者说是“站得最直”,已经背离了手指自然弯曲的最佳状态),意味着每次拨弦a指行进的路程都要比另两指更远(我没提到P指,如果再加上P指的控制和音色诉求,则这问题变得更复杂)。我也看了好多国外琴手的视频,手的条件巨好的咱不提,我发现有相当多的琴手手背不是与琴面平行的,是小指侧稍低,我试过,对于我自己的手来说,这样有两个好处,第一,微调了下三指预备姿势下离弦的距离,使之趋向平均,第二,指端的触弦似乎变得更舒适,准确。
另外,61兄提到的塌腕,我也觉得会不会是手在下意识下寻找更恰当的发力发式?我的意思是说,我们现在一般都认同大关节发力一说,但大关节发力有它自己的弊端,就是容易使手指端的动作位移过大。手腕塌下来,会不会是自己的手想在快速乐句时试图用二关节甚至一关节发力?这样的指端位移变小,容易提高速度?(国外的我不了解,其实国内著名老师中,如叶登民老师是明确提出应用第二关节发力的人)
之所以这么说,是我在手出毛病后通过慢练去观察各手指,发现,其实手指也是有各自的“心理”的,如果这个论断成立,则我们的手,也应该有自己的“心理活动”,所谓治水有道,疏而不堵,我们练琴时太多地去纠正,去“规范化”,去“克服”,而没有去“适应”,在不同问题上,如何在”纠正”与“适应”上做出适合自己的合理选择?我想这可能也值我们认真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