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8-9 09: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吉他丶老程 于 2015-8-9 10:00 编辑
振源(琴弦)与共振体(吉他琴体)要想产生充分的相互共振那么他们两个的固有频率(振动体能发出的所有频率)必须是在同一范围内,否则产生不了相互共振。现有吉他的琴体是一个非标准几何的物体,固有频率的计算和检测极为复杂(至今无法进行数学计算),但经过许多许多年的摸索,现有吉他琴体的大小、形状、材质发出的固有频率和现有的六根琴弦所能发出的固有频率范围基本相当,通俗地讲琴弦能发出的最低音和最高音的范围正好和吉他琴体能发出的最低音和最高音的范围相等。
您说的如果弦对面板拉力减小就可以提升音色的话,那么根本不用装什么“神棍”,直接降2个全音调弦就是了。 这是非常有意思而且接触到事物深层次的本质。
在琴弦音调降低时有两个奇妙的事情在同时发生变化。一个是琴体开始受力减小,逐渐开始解放,随着琴弦继续降调直到彻底松弛,琴体将逐渐彻底解放进入最佳的共振状态;另一个是六根琴弦所发出的固有频率的范围也在变化,随着琴弦的降调它发出的固有频率范围将远离琴体所能发出的固有频率范围,随着琴弦继续降调直到彻底松弛,琴弦所发出的固有频率范围与琴体所发出的固有频率范围将完全脱离,这将导致振源(琴弦)与共振体(吉他琴体)无法进行共振也就是声效越来越差,直到最后连音量也没有了。
旧结构制造方法和理念认为音板要受到适当的力量并且通过极度复杂而且结果难以预料的制作过程,最后的目标是将这个力量相互抵消相互均匀分布在面板上,这样这把琴才能达到最佳的共振和发声状态。但音板是非标准的几何形,力量要均匀分布在面板即使现在的数学家利用最先进的计算机也无法进行计算,结果就是力量均匀分配在音板上的弦乐器是靠蒙,这直接导致了乐器价格的昂贵,尤其最具代表性的是小提琴。事实上旧结构制造理念的全部过程不知不觉的在向面板受力为零的终极目标而努力,只不过用了目标和方法相悖的制造理念。
我发明的无限制振动理论和制造方法使用正确的制造过程直接达到了旧结构的终极目标,在不改变六根琴弦固有频率的情况下(也就是不用降调),在保证六根琴弦和琴体固有频率相等的情况下使琴体彻底解放,产生充分的共振与声音的四项指标。
这种制造方法从理念和结构上颠覆了旧结构很多年很多年的理论思想,旧结构思想根深蒂固,坛友们对我理论以及结构的疑问我深表理解,毕竟你们用旧的而且错误的振动理念来评价全新的振动理念与结构产生的结果肯定是需要一个思维转变过程,我深表理解。因为旧结构的理念时间太长太长了,即使是不准确的也牢牢地印在大伙的心中,实际上我的整个研究过程就和你们现在的思考评价过程是一样的,需要一种突破的思维方式绕出旧的固有的思维限制才能得到惊喜。 |
|